来高淳, 感受非遗文化独特魅力!
在高淳
人们常常会说
石臼湖边有“三稀奇”
薛城花台长芦龙
夏家推车碰到云

近日
淳溪街道薛城村花台会
与长乐村龙吟车
精彩亮相!
引得市民游客竞相前往观赏
感受非遗文化带来的独特魅力
▼
薛城花台会
台冠江南演名曲

歌传石臼龙惊起
唱彻花岗凤欲鸣
4月24日
时隔16年的薛城花台会
数万名市民云集淳溪街道薛城村
争相观看造型精美
富丽堂皇的薛城花台


随着一声铜锣鸣响
历时40多天建造而成的
薛城花台正式开台唱戏
台上锣鼓铿锵,粉墨浓妆
台下人山人海,喝彩不断

薛城花台是高淳民间手艺的集大成者
融木雕、塑、纸扎、绘画等工艺于一体
建设者多为高淳本地的能工巧匠
本次花台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同时
推陈出新,将地铁、固城湖大桥
等元素融入其中
到了晚上,在彩灯的点缀下
花台更是流光溢彩、金碧辉煌
金龙吞云吐雾、栩栩如生
薛城花台会期间
特聘江苏省京剧团
和常州市永红锡剧团前来演出
表演京剧《龙凤呈祥》《红鬃烈马》
《杨门女将》以及锡剧《珍珠塔》
《玉蜻蜓》《玲珑女》等精彩剧目
每台戏不重复,即谓“不倒槽”
演出成功与否
还有升红灯为标志的规定


薛城花台长18米、宽16米,台面至台顶高约16米,占地300多平方米,仅用于搭建舞台的钢管就达50吨,40多名能工巧匠历时40多天建成。台中所立四柱为浮雕金龙盘绕,台顶是一幅幅彩画排吊;台口上方用纸扎镂空彩屏拼联,绘有“双龙戏珠”“十二月花神”等图案,为五层挂廊。五层挂廊中间悬挂的横匾,从不同角度看呈现不同字样,从正面看为“玉堂春”,从两侧看,分别是“玉楼春”“玉树春”。上方则是“五凤楼”,花团锦簇,金碧辉煌,被誉为“江南第一台”。
据《邢氏家谱》记载,薛城花台会始兴于清朝康熙年间。当年,山东聊城邢氏家族受赐金銮殿模型,薛城邢氏受邀前往庆贺,并按照金銮殿模型绘制成图,归来后聘请能工巧匠依照图形在村头搭建花台,于农历三月十八日邀班唱戏,因其绚丽夺目,故名“花台”,此习俗延续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2007年,薛城花台会就被列入首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更是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成为我区最具影响力的民俗活动之一。

长乐龙吟车
“重出江湖”显特色
龙形逼真吞吐三湖水
车轮旋转压平十里街
近日,伴随着薛城花台会的举行
拥有1300多年历史的龙吟车
也在锣鼓声中“重出江湖”
龙吟车的车身全部是木结构的
只有一个直径约为1.5米的独轮着地
身像一条巨龙
前面安装雕刻精细的龙头
后面接上微微翘起的龙尾


在1948年至1988年的40年里
龙吟车曾一度销声匿迹
直到上世纪80年代
民间艺人夏友本通过回忆
重新恢复了龙吟车
并策划制作了1948年以后的
第一辆龙吟车


龙吟车出游时
车上站着身着古装的男子
并展开戏剧表演
车下由16个人推动车身,向前行走
形成一个长长的游行队伍
整个游舞的行程约7公里
周边围观群众更是达数万人

龙吟车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分别于2007年和2009年被列为市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时隔多年“重出江湖”的龙吟车以其独特的造型和表演让广大市民游客饱尝了一顿有滋有味的民俗文化大餐。


花台彩车同争艳
两圩乡道人潮涌
恨无大圣分身术
落得腿酸披霞归
今年以来,舞龙灯、沛桥高跷
龙吟车、薛城花台会等
别具特色的民俗活动
在我区轮番精彩上演
为群众送上了一份份文化大餐
也让高淳的非遗技艺
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文字:吴 迪、杨吟月
摄影:刘 列、一 文
责编:陈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