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舞龙习俗概述

11个月前 (06-06)高淳文化34

图片


1、龙灯的种类

高淳的龙灯,大致分为抬龙(亦称板龙)、滚龙以及介于滚龙、抬龙之间的糠龙(或称康龙),其余种类均可归为前述几种的子类。

抬龙,民间多称板龙,一般认为两者为一大类而有别于滚龙,此类龙灯龙头普遍较为花哨,龙身由独立竹制龙灯节通过木板支撑并通过铁制龙灯短棍连接而成,行进时可肩扛,可手拎,舞动时不作翻转滚动。但从目前调查的情况看,抬龙跟板龙可能仍有不同,现述于下。

以长芦杨家抬龙为代表、流行于原薛城乡及沧溪镇地区的可归为抬龙,以小花大板龙为代表、流行于丹湖西部地区的亦是。上述两类龙灯风格不同,但共性明显:有较为明显、夸张拱起的二颈骨和三颈骨,其余每节龙身较为粗壮且不弯曲,或弯曲度较小。因龙身粗壮,普遍用肩膀抬着龙走,故名。该类抬龙,除长芦杨家、沧溪杨家湾均为三条各24节外,其余村落均为一条,最少24节,亦有4050多节的,最多的小花大板龙78节,为目前所知高淳地区节数最多的抬龙。

固城地区现存龙灯款式亦有抬龙。该类抬龙,木板之间的连接棍较西部圩区的抬龙更长,类似滚龙。龙头后二颈骨呈对称,上宽下窄,几字型弯曲,高度约1.7米,无三颈骨。目前调查已知主要分布在咀头、周岗、前汶、后汶等村,均为24节。

而以砖墙茅城、港口等地龙灯为代表,流行于砖墙、原狮树乡范围的或可归为狭义的板龙。板龙,顾名思义,板为特色,甚至可引申为板凳龙。此类板龙无特别的二颈骨,除龙头龙尾外,每节龙身均接近半圆拱起,且龙身较细,易于拆卸保存。除龙头龙尾外,龙身可由舞龙者供放家中,待舞时拼接。该类板龙,除目前已知的茅城地区为双龙,其余村落多数为一条,每条龙普遍在36节至50多节之间。

板龙或抬龙的扎制工艺较为复杂,传统禁忌、舞龙流程也较为繁琐,主要分布在西部圩区及原薛城乡。

滚龙造型轻巧,样式丰富多变,龙身至龙尾均由木棍支撑,较少使用木板。参与者手握木棍盘舞,表演形式亦更为灵活,组织起来亦较为方便,在全区均有分布。从种类上看,有流行最广、最为典型的双龙、单龙,脱头或脱尾龙,部分村落如沧溪孙家宕、沧溪孙王村孙家、狮树东丁等滚龙伴以跳云、立老郎牌位(不立龙王牌位),介于马灯与龙灯之间,称作云龙。诸如此类,种类繁多,不一而足。

目前高淳地区的滚龙,以双龙居多,单龙次之,另有少部分村落历史上曾共舞三条滚龙,如古柏后杨,目前龙灯数量最多的为南塘村,历史上曾共舞七条滚龙,现改为六条。

糠龙是介于抬龙与滚龙之间的一个特殊龙种。糠,雅附为康,一般认为形容龙身如糠篮般粗壮。此种龙灯,以木棍支撑,形如大号滚龙,但尺寸接近板龙,因此在盘舞中不便翻滚,仍以抬龙式拉圆场、堆稻饼为主。目前主要分布村落有砖墙史家、狮树水槿树、东坝松儿铺等。

图片


2、龙灯的颜色

高淳的龙灯颜色均源于五行(木火土金水),不离五色(青红黄白黑)。而在五色的选择上,高淳人亦有自己的朴素逻辑。黄在中央,代表土地,象征皇权,中正气派,滚龙板龙等均首选黄色。青在东方,主木,象征春天万物复苏,亦是各村选择较多的颜色,在双龙中青龙一般与黄龙配对,而高淳普遍将东南角称作青龙头,如薛城三村为薛城古社青龙头,茅城青龙桥为茅城地区青龙头,该类村落亦会倾向选择青色作为单条抬龙的颜色。白在西方,主金,兵戈之象,一般不单独作为龙灯颜色,只与其他颜色相配,如长芦杨家、沧溪杨家湾白色与红黄两色搭配,双塔南塘白色与青黄两色搭配,桠溪赵村白色与青色搭配。红在南方,主火,村民常将其与不兆之事(如火灾)相关联,故常不选,亦不单舞,甚至部分原有红龙村落亦已取消,如古柏前杨、双塔南塘,现存个别红龙造型仅在长芦杨家、沧溪杨家湾等村配合其余颜色出现。黑在北方,主水,在传统文化中黑龙也是地位较低的一种龙,高淳地区原仅见于长芦杨家、沧溪杨家湾的五色抬龙,清朝咸丰粤乱后,人口锐减、财力单薄,亦已取消,故目前高淳范围内或已无黑龙存世。

图片


3、龙灯的分布差异

龙灯的神化形象——龙王,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舞龙的原始目的,应该是朴素地祈祷龙王保佑全村风调雨顺,并通过舞龙活动展现出团结向上的协作力量,这正契合人多地少、水灾频发的西部圩乡民众的朴素愿望。而在全区龙灯的分布上,也表现出东部山乡龙灯较少、龙灯样式古朴憨厚、西部圩乡龙灯普遍、龙灯款式精致多变的诸多差异。

以舞龙最盛的阳江镇为例,现有传统村落约160余个,舞龙或曾参与他村舞龙的村落竟达140个左右,比例之高、村落之多,令人惊叹。与阳江镇毗邻的砖墙镇及原薛城乡地区,舞龙风气亦盛。尤其原薛城乡地区,以杨夏邢三大姓为代表的世家大族,以极为高超的技艺手法创造并传承了淳溪三奇:杨家抬龙、夏家龙吟车(或称粼粼车、人人车)、薛城花台。

而越往东部山乡,舞龙风气越淡,龙灯种类也基本为滚龙,抬龙或板龙极少。根据目前调查的数据显示,严格意义上的抬龙或板龙,仅存于阳江、砖墙、原薛城乡及固城地区。以固城义保、花庙一线为界,东部地区暂未发现村落舞抬龙或板龙。东坝地区部分村落所称板龙,因舞龙者持棍、各龙节相连、不用木板支撑等特点,应归入糠龙范畴更合适。与此相反的是,东部地区马灯种类却很丰富,东坝大马灯、小马灯、金山下武马灯,均极具观赏性。而在舞龙最盛、村落最多的阳江镇,跑马灯村落不足10个。

图片


4、舞龙的配套物品

舞龙是一项人数参与多、观赏性强的民俗活动。一出完整的舞龙活动,除龙灯本身,亦主要有如下配套物品:

(1)旗帜:传统上主要为三角龙旗(黑、红、绿、蓝等色)、五色彩旗,用于舞龙队伍行进开道;

(2)灯笼:高淳地区传统灯笼分大灯笼(坎柱灯笼、高罩灯笼)、小灯笼(挂式灯笼、提式灯笼)等,形状有圆柱形、椭圆形等,旧时多用竹篾编制、半透明油纸糊面,下接木棍或竹条,灯面常书写本村村名、主姓(某氏)、龙灯款式(双龙、黄龙、板龙等)等,也用作龙灯引路、烘托氛围,在部分龙灯盘舞时亦作摆阵之需;

(3)托叉:常见于舞板龙、抬龙等,用于挑起龙头前沿路电线、树枝等障碍物,在抬龙表演打饼时亦用于托起龙头;

(4)缆把:又称烂把。多见于原薛城乡、以及圩乡地区抬龙。缆把以水中浸泡多年的枯竹撇篾编制而成,常裹成圆形,耐烧,可点燃用于驱散人群、开道。

图片


5、独特的乐器构成

舞龙乐器构成主要分锣鼓与管乐两种。锣鼓的核心三件为堂鼓、大锣、铙钹(高淳惯称磬),时有小锣、小磬用来丰富演奏效果,常有的锣鼓经有打开台、十样景、一字行等。为烘托舞龙效果,常增加唢呐(高淳惯称小喇叭或本喇叭)及洋喇叭。唢呐必须与锣鼓配合,不单吹,常用曲牌有大飘海、十二月飘、种麦子、八头景、手扶栏杆等。洋喇叭则极为独特,杆细柄长,分为三节,伸出最长达1米多,通常用白铁皮制作而成,少数用铜皮,吹奏出的声音极为高亢尖锐,可单吹,亦可配合锣鼓演奏,紧扣人心。

图片

6、舞龙习俗的传统性——浓厚的宗族氛围与酬神色彩

高淳地区传统村落成村时间多数不晚于明中期,且常以姓氏聚族而居。虽在清末太平天国动乱中人口锐减,但因地理闭塞、原住民排外等诸多原因,客民迁入较少,传统习俗未出现传承的明显断档。目前很多村落的舞龙习俗普遍有百年以上历史,以宗族而不仅仅以村落为单位舞龙的痕迹仍较为明显。典型的如长芦杨家板龙,以杨氏为基础,传统上临近的安徽塘沟杨姓及远在十几里之外的同宗沧溪杨家头杨氏均参与舞龙;另如沧溪尹家拐村,主要有肖王两姓,本村不兴龙,肖王两姓分别参与村东下村肖姓、村西王家的舞龙活动。

另外,高淳目前的舞龙习俗仍带有强烈的酬神色彩,龙仍未跳出“龙王”的形象而“下凡”。具体表现为舞龙的全流程从兴龙、扎龙、开光、巡游路线的选择与趋避,直到最后的圆灯化龙都有一套极为复杂的规矩、禁忌,这种用强烈的仪式感表现出对龙的崇拜与敬畏,仍然是高淳舞龙习俗传承至今的精神内核。

图片

7、舞龙习俗的当代性——年味的载体与乡愁的寄托

在高节奏、城镇化的当下,因较强的观赏性、较低的参与门槛与广泛的参与性,舞龙习俗在高淳民间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舞龙,让年味不再那么淡,也让外出奔波的游子在年关时分放松下来,享受一场民俗的饕餮盛宴。同时,舞龙亦成为加强现有村落内部凝聚力、防止空心化的一种手段,甚至活动所募集的经费一部分亦被用于改善村庄环境,形成良性循环。这也是舞龙习俗得以传承的内在力量。

图片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